古先生转动着金像说道:“我们再来看金像四周的“火焰”缠绕。
这不是背景,而是与人融为一体的吞噬性存在。
金色的、镶嵌着红色宝石的“火焰”,如同有生命的触手。
从基座的“熔炉”中翻卷而上,紧紧缠绕住干将与莫邪的腿部、腰身。
并向上蔓延,即将把他们俩完全吞没。
这里的火焰形态做的相当逼真,它是流动而扭曲的,极具动感。”
【难道吴王阖闾是把他们俩给烧死的,那吴王也太残忍。】
【历史上记载,只是说吴王阖闾杀了干将莫邪,具体怎么杀的就没有记载。】
【两人一生在熔炉火焰边打转,吴王阖闾把他们俩烧死,还真有可能。】
【两人死的还真悲情,死后还被吴王阖闾制作成献祭雕像。】
古先生指着雕像基座说道:“大家看此雕像的基座,它被塑造成一个方形的、象征性的熔炉。”
“而且在熔炉口与火焰一同显现的,还有几把刚刚成型的剑坯。
这些剑坯同样是用黄金铸造,但表面刻意做出了粗砺的、未经打磨的质感。
在此暗示着神剑在此刻即将诞生。”
“此干将莫邪金像的外观,被做的很有意思。
你们看制作的“火焰”与“血液”。
制作的火焰是向上翻卷、吞噬人体的火焰,是雕像的核心元素。
工匠巧妙地将红铜、朱砂与黄金结合而制作。”
“工匠是在黄金火焰的尖端,嵌焊上红铜丝,利用其暗红的色泽,然后再模拟出高温的火焰。”
“在火焰根部最炽热处,镶嵌大量的朱砂和红玛瑙碎片。
这些矿物深邃的红色,在幽暗的墓室中仿佛仍在燃烧。”
“而雕像的血液和魂气,是从人物口鼻中逸出的、象征生命与灵魂的气韵。
可能用半透明的红玉髓或琥珀雕刻而成,从而呈现出一种虚幻、升腾的质感。”
“雕像的整体表面进行差异化打磨。
人体的部分打磨得光滑明亮,而火焰与气韵的部分,则保留相对粗糙的肌理。
使其形成光与影、实与虚的强烈对比。”
泉哥惊叹道:“古人真是有大智慧,把整个雕像做的活灵活现。”
【好家伙,细节真是做到了极致。】
【没办法,古人做事就是这么认真,每一样都要求做的最好。】
【不知道工匠们在做“干将莫邪”献祭金像的时候,心里会是什么想法?】
【工匠能有什么想法,王让他们做什么,他们就只有做什么,难道还能反抗!】
古先生拿出尺子开始测量,“整体高度48厘米。
这个高度,正好可以让人双手捧持,仔细端详其每一处细节,同时又充满存在感的尺寸。”
“金像的整体宽度,加上火焰在内35厘米。
由于金像火焰向四周的动态延展,所以它宽度还是很宽的。”
“下面基座尺寸是每边15厘米的正方形基座,能确保雕像的稳定性。”
古先生又拿出称重器,“此金像的内部是青铜胎,外部包裹黄金。
上面还镶嵌大量宝石,它的总重量应该挺重。”
“还真是,居然有8公斤。
它的“重”,正好承载了此悲剧的主题。”
古先生做完把金像放回原处。
“各位,这尊“干将莫邪”献祭金像,可以说在阖闾的墓中扮演着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角色。
对吴王阖闾而言,它是对吴国绝世铸剑术的永恒纪念,证明他拥有世间最锋利的武器。”
“它也是对臣民绝对服从的一种无声要求与炫耀——为了王的霸业。
即便是最杰出的工匠,也应该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。”
“在美学上,它将死亡的残酷转化为永恒的艺术。
它用最珍贵的材料,凝固了最极致的牺牲,充满了悲剧性的壮美。”